“美國賈躍亭”的私人公司,在火箭技術(shù)上打敗
發(fā)布時間:2018-02-07 21:21 來源:tommy 閱讀:
美國東岸時間2017年2月6日下午3:45分,中國人還在睡夢之際,它在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從嗡嗡聲中躍入太空,壯碩的身材甩了除它之外所有火箭的幾條街。
萬眾矚目之下,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火箭帶著將人類送入火星的野望,一騎絕塵。它的身后,是無數(shù)同行的望洋興嘆,可望而不可及。
SpaceX的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從2013年9月開始,歷經(jīng)7次失敗后,終于在第8次成功將數(shù)年的心血送入了人類無限憧憬的下一個角逐地——太空, SpaceX 獵鷹重載(以下簡稱獵鷹)發(fā)射升空,并最終完成了一級火箭的回收。
馬斯克,“美國賈躍亭”,善搞噱頭。Spacex的火箭回收技術(shù)是創(chuàng)新突破,但其他競爭對手的對應(yīng)產(chǎn)品表現(xiàn)不相上下。而這次“最大推力火箭”的技術(shù)難度不大,但公關(guān)宣傳力度遠高于火箭回收。
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電動車、特斯拉自動駕駛車,更像噱頭項目,這些項目實際靠加州與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環(huán)保補貼、新科技補貼保證前景的。然而,馬斯克從不承認(rèn)這些項目是紙老虎,這一次,他的確是扳回了一局。
一鼓作氣之下,醞釀已久的獵鷹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這是人類現(xiàn)役最強運載火箭第一次誕生在私人企業(yè)的懷抱中。
獵鷹之重
歷史再度被改寫,獵鷹以63.8噸的載荷量榮登人類現(xiàn)役最強火箭的寶座,不可撼動。
美國此前最牛的重型火箭“德爾塔IV型”不得不在2018年2月7日將“最牛”一詞拱手相讓,值得一提的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并未參與這一項劃時代的重舉。
之所以說它重,重在63.8噸這一數(shù)字。
非專業(yè)人士對這個數(shù)字的敏感度似乎微乎其微,人民日報則給出了更直觀的數(shù)字說明:
一年多前,我們首飛成功的“長征5號”能把25噸重的貨物送到“近地球軌道”,其極限是運送一個5噸左右的火星探測器到火星;美國2018年2月7日之前最牛的重型火箭“德爾塔IV型”近地球軌道載荷為28噸。
樂觀者看來,我們和美國之間的差距并不大。
SpaceX 獵鷹重載
甩了一眾火箭幾條街的獵鷹近地球軌道載荷量為63.8噸,其抵達火星的載荷則是16噸,是我們的3倍,一個名叫馬斯克的老男人拉開了此前看似并非太大的分水嶺,這是毫無懸念的碾壓。
我們再次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數(shù)字洪流,帶給我們的一次太空沖擊。而這一數(shù)字的締造者,野望自然不止于此。
將跑車送入太空,人類文明長存?
會議室上,締造者馬斯克穩(wěn)穩(wěn)地坐在椅子上看著自己的杰作——與獵鷹一同升空的,還有馬斯克的“特斯拉”。
櫻桃紅色的特斯拉Roadster敞篷跑車循環(huán)播放著1969年戴維·鮑伊的經(jīng)典歌曲《太空怪人》,不出意外的話,《太空怪人》這首歌將帶著馬斯克的展望在太空遨游10億年。
馬斯克的特斯拉Roadster敞篷跑車
作為特斯拉的締造者,馬斯克此前曾承諾,要將跑車送入太空,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跑車送入太空,沒有任何科學(xué)的理由,僅僅是因為馬斯克是SpaceX的創(chuàng)始人。
在被問及為何要扔掉一輛價值十萬美金的跑車時,馬斯克回答:
我喜歡這樣一種想法,那就是一輛汽車無休止地在太空漂流,也許數(shù)百萬年后被外星人發(fā)現(xiàn)。
被外星人發(fā)現(xiàn)這輛跑車的電路板上刻著“Made on Earth by humans”,倘若它們能破譯英文的話,就能知道這輛跑車來自于“地球”。
不客觀的講,這輛跑車若能在太空漂浮10億年,也很有可能將是存在時間最久的人類文明了。
馬斯克自然不是一個無聊的人,這輛跑車,承載了馬斯克一部分夢想。
馬斯克的火星夢
在SpaceX直播畫面中我們得以觀摩,有幸看到直播畫面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這輛跑車儀表盤旁邊還刻著“Don't Panic”,意思是“不要恐慌”,這句話出自道格拉斯·亞當(dāng)斯被譽為“科幻圣經(jīng)”的小說《銀河系漫游指南》。
馬斯克的太空情節(jié)格外重。
曾經(jīng)對人工智能憂心忡忡的他將人工智能比喻為核能,對人類目前面臨的人工智能問題并不樂觀,他們會認(rèn)為,這東西像核能一樣,問世容易,但想要控制卻是困難重重。
人工智能在這幫人眼中看來,岌岌可危。
“我們極有可能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最后一批人類。”對人工智能感到悲哀的馬斯克有一個夢想,他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一個計劃——“火星殖民”。
在計劃中,從2024年起,將逐步把100萬人送上火星,并在火星建立一個完整、可持續(xù)的人類文明。
這位悲觀的企業(yè)家,一面寄希望于通過“火星計劃”轉(zhuǎn)移科學(xué)的焦點,借此拖慢人工智能的腳步,另一面,則希望,在火星留一個“人類的備份”。
倘若真有一天人類面臨人工智能危機,馬斯克這家伙一定坐在獵鷹X號中,看著外面的近在咫尺的繁星,翻著手上的《銀河系漫游指南》,帶著他所認(rèn)為的人類文明的火種,一路奔向火星。
火星,或許是他眼中的伊甸園。
火星殖民,也是馬斯克一直以來的夢想,為此創(chuàng)立的SpaceX太空探索公司正是為了實現(xiàn)這一項宏偉的藍圖,作為這一項計劃的鋪墊,獵鷹自然是計劃中的一部分。
《銀河系漫游指南》則是計劃之外的一部分,這本書,也隨著跑車被塞進了獵鷹,送入了太空。天知道,馬斯克這家伙還將什么東西一股腦的塞了進去。
這是一次小嘗試,獵鷹成功了,國內(nèi)外的各大媒體驚嘆于馬斯克成就的同時,更多的聚焦點都在于獵鷹本身,少有人能記得他的初衷。
人工智能與太空旅行兩個看似不怎么相干的領(lǐng)域得以短暫會面,至于最終二者會不會交際,可能要看各執(zhí)一詞的偏執(zhí)者們?nèi)绾谓橇α恕?br />
接受采訪的馬斯克
聚光燈下,馬斯克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一改之前的自信,亦或者是忐忑。
獵鷹試飛成功,對馬斯克而言,為他的火星殖民的夢想又提供一個快進式的技術(shù)。
火星旅行,月球是第一站
曾鼓舞無數(shù)人投身于太空探索、第二個登上月球的奧爾德林曾大膽設(shè)想,人類或能在2039年前登陸火星,并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居留地。
太陽系內(nèi)已知的各大行星,與地球最為相近的便是火星,也正因此,火星被認(rèn)為是人類太空移民的第一選擇。
但缺少更強大的運載工具是局限人類無法在這顆紅色星球漫步的原因,也無法走向更遙遠的深空。
在2017年北京召開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一個是遍地隕坑、已留下人類腳印、可遙望故鄉(xiāng)的月球,一個是黃沙漫天、寂寞空曠、人跡未至的火星,成為人們的關(guān)注點。
困擾與會人員的一個問題是,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近50年,下一步人類應(yīng)該出征火星,還是重返闊別已久的月球?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載人太空探索的意向地,火星比月球更受青睞。
許多人會認(rèn)為,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還太過遙遠,數(shù)億公里之外的路漫長而又曲折,目前的承載工具無法支撐人類探索火星的欲望。
不如先定一個小目標(biāo):重返月球,把月球作為火星的試驗地。
與之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不盡相同,下一次的太空探索自然不止于管中窺豹。人類需要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續(xù)、不同用途的設(shè)施。同樣,在月球上,人類也可以通過實驗,研發(fā)去往火星或是更遠星空所需要的技術(shù)。
熱衷于登月的歐洲空間局此前曾提出建設(shè)“月球村”的計劃,這并不是心血來潮,他們邀請了全球各地的伙伴加盟,其中就有中國。
從科學(xué)角度來看,月球是地球早期歷史的自然檔案館,月球背面更是因為屏蔽了地球的干擾,能作為人類望向宇宙深空最天然的平臺。
“月球村”既可以作為人類探索月球的基地,也可以作為探索火星的中轉(zhuǎn)站。這也將是人類踏足火星重要的一個階梯,通往火星之路,月球是第一站。
馬斯克在2011年就很有先見之明地提到了登月計劃:“理論上來說,你只需要兩發(fā)重型獵鷹火箭就能實現(xiàn)登月。一枚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另一枚運送返回載具。這樣長期以往,我們完全有能力建立起一個理想的月球基地了。”
2011年,馬斯克宣布重型獵鷹計劃
一些研究表明,如果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想要打造一個廉價并且可行的“月球計劃”,那么以 SpaceX 為首的私人火箭將會是不二之選。
一語中的。
重返月球,美國人將領(lǐng)先我們12年
獵鷹儼然具備了這樣的技術(shù)。
在一些人看來,獵鷹的成功發(fā)射已經(jīng)令馬斯克離殖民火星的夢想越來越近,重返月球自然也是不再話下。
倘若美國人愿意,他們現(xiàn)在只需要討好這個名叫馬斯克的老男人,就已經(jīng)可以憑借獵鷹實現(xiàn)重返月球了。
而這個目標(biāo),我們還要約12年才能實現(xiàn)。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曾言:中國正在進行載人登月的預(yù)研和前期準(zhǔn)備工作,雖然還沒有立項,但時間應(yīng)該不會太長,按照預(yù)期,中國航天員將在2030年前后登月。
這一次,月球之上的大蛋糕可能要被人捷足先登了。
美國《時代周刊》在一篇題為“中國世紀(jì)”的文章中聲稱,中國的崛起已成既定事實,21世紀(jì)注定是中國的世紀(jì)。
許多人為之津津樂道,直到清楚地認(rèn)知到自己與旁人的差距,才能警醒,自此不再沾沾自喜。
留給中國人思考的,是一句任重而道遠。